MOSFET 的工作特性:从电阻到饱和
下图展示了 MOSFET(金属-氧化物-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)中,漏极-源极电流 (IDS) 与漏极-源极电压 (VDS) 之间的关系。
图1:在固定的栅极电压 (VGS) 下,IDS 随 VDS 的变化曲线。
VDS 指的是漏极 (Drain) 和源极 (Source) 之间的电压。从图中可以看出,器件的工作状态主要分为两个区域:
-
电阻区 (线性区): 在 VDS 较低时,电流 IDS 会随着 VDS 的升高而近似线性地升高。在这个区域,MOSFET 的行为类似于一个由栅极电压 VGS 控制的可变电阻。
-
饱和区 (恒流区): 当 VDS 升高到一定程度后,电流 IDS 不再显著增加,最终会趋于一个平稳的饱和值。此时,器件的行为更像一个由 VGS 控制的恒流源。
饱和区现象解析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电流饱和的现象呢?这与栅极电压 (VGS)、漏极电压 (VDS) 和器件本身的物理结构有关。
饱和条件:当
VDS ≥ VGS - VT时,MOSFET 进入饱和区。其中,
VT是晶体管的开启阈值电压。
举例说明:
假设栅极-源极电压 VGS = 3V,阈值电压 VT = 1V。
根据公式,当漏极-源极电压 VDS ≥ (3V - 1V) = 2V 时,器件就会进入饱和状态。
这意味着,即使我们强行给漏极加上更高的电压(例如 VDS 从 2V 增加到 5V),器件的导电能力也已达到上限,其良好的电阻特性会逐渐消失,转而变成一个电流源。
图2:当 VDS 过高时,导电沟道在靠近漏极的一端被“夹断” (Pinch-off),导致电流饱和。
一个形象的理解
我们可以用一个“水流”模型来直观地理解这个过程:
栅极电压 (VGS) 就像一个控制水管阀门的开关,它决定了漏极与源极之间“导电沟道”的疏通程度。VGS 越大,水管(沟道)就越通畅。
漏极电压 (VDS) 则像是水管两端的水压差。
当水压差 (VDS) 较小时,水流(电流 IDS)会随着水压差的增大而增大,这就像一个普通的电阻。
但是,如果水压差 (VDS) 过大,大到超出了当前阀门开度(VGS)所能承载的极限,水管在出水口附近就会形成一个瓶颈,水流速度达到了最大值。
此时,无论你再怎么增加上游的水压,单位时间里流出的水量(电流)都不会再增加了。这就达到了流量上限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流饱和。
Some information may be outdated